首页 | >> “百千万”蹲点调研活动 |
市人大机关“百千万”蹲点调研交流体会(二) --- | ||||
| ||||
4月20日-21日,人事代表工委副主任韩勇带领工委的部分同志赴横村镇杜预村开展蹲点调研活动。下面,我向与大家交流几点这次蹲点调研的粗浅的感受: 抓牢党建的“牛鼻子”。农村要稳定、要发展,关键还得靠最基层的党组织。杜预村在基层党建方面下了大工夫,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凝聚了各方面的力量,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在村里的便民服务中心,村妇女主任爽朗地向我们介绍她的计划生育、环境整治、党建以及银行、邮局代办等大量工作。作为一名党员干部,真正融入到群众中去,想百姓所想、忧百姓所忧,才能听到群众真实的心声,才能使我们真实地掌握基层的第一手材料,帮助我们理清思路。 修筑发展的“快车道”。在座谈、走访中,我们得知由于近年以来外贸领域受到国际贸易大环境不景气的影响以及新兴市场的冲击,作为杜预村的支柱产业之一的纺织,效益出现较大的下滑,村里的人均收入为2.6万余元,并不十分富裕,对此,不少村民存在着焦急的情绪。问及下一步发展的打算,村书记说除了引导村民对纺织进行转型升级外,还准备问土地要效益,目前发动流转了400余亩集体土地,引进了哈密瓜基地、小香薯种植等几个项目,如果效益可观,下一步将在村里做进一步的推广。 唱响人大的“好声音”。在走访过程中,我们注重给村民们宣讲票决制的意义,村民们也纷纷对票决制表示了浓厚的参与热情:“村里有县代表也有镇代表,以后县里、镇里决定的大事,我们也说得上话了”。换届后,人事代表工委着力推进新一轮的代表联络站规范、提升工作,横村镇由原有的2个代表联络站增设为5个。尽管杜预村没有建站,但我们也给出了设立流动接待点、参与镇里组织的代表联系选民活动等建议,因地制宜地发挥基层人大代表作用。 人事代表工委人事选举办公室副调研员 黄炯尔 两天的走访,我感觉到: 一、农村面貌的改变离不开强大的产业经济的带动。我们走访的胜峰村是一个自然环境优美,民风淳朴的地方。小针织业是村里的主要产业,但是基本以私人工厂和小作坊为主,村级集体经济并不发达,村里的各项建设,收支缺口较大。村容村貌无法得到有效改善,尤其是一些离中心村较远的小村落,基础设施仍十分落后,农民生活仍然处在较低水平。我们认为,胜峰村的当务之急就是要科学制定各项规划,发展自己的特色产业经济,逐渐形成良性循环。 二、农村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各方面民意的支持。胜峰村由原柴家边、里柴、联峰、十字路口4个自然村合并组建而成。在上月底完成的村级组织换届选举中,由于人口少,导致其推荐的候选人未能入选胜峰村村委会班子,村民对此意见很大。我觉得我们必须在制度设计和执行的时候充分考虑具体情况和各层面的民意,不搞唯票制、一刀切,选出真正有代表性、肯干事能干事的村干部,为民发声,为民谋利。 三、农民生活的改善离不开村干部和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是农村发展的关键所在。十字路口村的党支部书记沈洋卫带领党员为村里修建道路,方便村民出行,把废弃的民国期间的大礼堂修缮改建成文化礼堂,成为了丰富百姓业余生活的新阵地,得到了村民的高度评价。我们体会到,老百姓对党和政府的信赖要靠基层党员干部的行动来传递,干部的精气神足了,群众的获得感就多了,干群关系更密切了,村民的生活也更有可能在党员干部的引领、带动和帮助下得到改善。 法工委规章备案审查处主任科员 吴 超 蹲点期间,通过入户走访,与村委会成员召开恳谈会分析村情选情,与部分区、镇人大代表座谈了解履职情况、收集民生问题等多种形式,了解了龙门镇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也收集到了一些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我结合蹲点期间的所见所闻,对这次蹲点调研活动谈一些认识与感悟: 一是通过蹲点调研进一步了解了农村。通过这次蹲点调研,真切地感受到了新时期基层农村的发展变化,感受到了农村的淳朴民风。这些年,市委大力推进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像龙门镇这样基础较好的乡镇,受益也是非常明显。龙门镇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五分,人均收入过万元,失地保险已覆盖农村70岁以上村民,农村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全镇184户低保户、困难户得到了基本保障。群众对基础教育也是满意的。尤其是龙门古镇旅游开发十余年来,社会治安、环境卫生、村容村貌都有了很大变化,剡溪、龙门溪也进行了综合整治,铺上了游步道,还设立河道保洁固定日。环境的不断改善,也给龙门镇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22年亚运会激流回旋项目落户龙门,这又将为龙门基础设施建设和推进旅游发展提供难得的契机。 二是通过蹲点调研进一步锻炼了党性。在这次蹲点活动中,能够深入农村,与基层群众相处,真诚沟通,坦诚交流,面对面地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近距离感知他们身上那种淳朴、善良、热情,并在这种真情交流中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反思自身的工作和作风,对于我个人来讲,真的是一次深刻的党性锻炼机会,通过这一形式,也让密切联系人民群众这一优良作风在我们年轻干部身上得到发扬,有利于我们年轻干部今后的成长发展。 三是通过蹲点调研进一步增强了底气。蹲点下来,我们对龙门镇今后的发展充满底气。这种底气来自哪里呢?我想可以归结为三点:群众好,干部好,作风好。群众对龙门镇的发展有期待有信心。蹲点走访了那么多农户,反映的问题真不多。镇村干部有想法想干事能干事。镇政府里,有年富力强的中年干部,也有跟我们80后年纪相仿的青年干部,有限的办公条件没有阻挡他们无限的干事热情。他们身处一线,事情琐碎繁杂,但件件攸关群众切身利益。干部作风好。蹲点下来,群众对镇村干部有着极佳的口碑,也对镇村干部抱有极大的信心。这种口碑是镇村干部平日里用真情用智慧用责任处理问题化解矛盾赢来的,这种信心是镇村干部长期以来密切联系群众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带给群众的。 法工委办公室主任科员 蔡晓璐 此次蹲点调研时间短、任务重,但我的收获很多,感受也很多: 一是加深了对农村的了解。只有深入群众,才能真正了解百姓所需。作为一名生在城市长在城市的机关干部,以往对农村的了解主要通过各种座谈会、信访件以及报纸、网络等途径。这次调研,直接到村民家中走访,听取村民的情况反映,详细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掌握第一手资料,更加直观地了解了农村工作。这对我回到工作岗位,履行本职工作也是大有益处的。在两个半天的时间里,我们小组赴里柴村共走访农户28户,收集到的情况反映及意见建议近百条,其中反映最强烈的主要集中在饮水、修路以及拆迁补偿等问题上。 二是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坚持群众路线是我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制胜的法宝。这次蹲点调研,我们采取挨家挨户走访的形式,到村民家里去,与村民们坐在一起,请村民们谈谈家里的情况,说说生活中面临的困难。这种形式的走访更容易让村民们敞开心扉。我们则认真记录群众反映的困难,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真诚地给出建议,并将群众反映的情况整理归类。 三是坚定了为民服务的信念。这次的走村入户,不但为我们年轻干部提供了沟通、学习、交流的机会,也为深入了解基层情况、拉近干部与群众的距离搭建了一座桥梁。这次走访,我发现村民们对蹲点调研的形式是非常欢迎的,主动把自家的困难向我们反映,说明农民群众是非常渴望干部能倾听他们的心声的。更有村民建议公布一个情况反映的电话号码,有困难可以随时反映。但村民最为关心的是,问题反映上去后是否能够及时、有效地获得解决。“群众利益无小事”,蹲点调研让我对农村的现状和问题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更加坚定了自己为民服务、为民办实事的信念。 (市人大机关党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