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党建研究 |
“千万工程”视阈下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与实践思考 --- | ||||
| ||||
摘要:加强农村基层党建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提供了良好契机。面对多样化的乡村治理格局,全国各地涌现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模式,较好地将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势能转化为乡村治理效能。本文深入剖析浙江省“千万工程”视阈下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典型经验,有助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打造新时代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新模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 党建 千万工程 经验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明确指出,“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坚持以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实施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推动我国农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尤其需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加强农村基层党建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政治保障,而乡村振兴也为基层党建工作提供了良好契机。在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及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坚持和加强党建引领农村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提升党领导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能力,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 一、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 (一)基层党建为乡村振兴强化组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用组织振兴推动乡村振兴,“打造千千万万个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涵盖社会治理、生态、产业发展、文化建设等多个环节的系统性工程,具有实施的复杂性。这就要求乡村党建工作开展中要充分发挥党的引领优势,系统推进农村地区各类型组织活动。历年一号文件均从制度体系、组织设置、考核机制等方面作出部署,为乡村治理提供了充分的政治保障。加强农村党建有利于发挥基层党组织在资源统筹、政策规划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对乡村振兴的各个环节进行精准把控,维护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 (二)基层党建为乡村振兴整合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离不开稳定的经济发展这一重要保障。在稳步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进程中,要想推动农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基层党组织承担组织党员与群众职能,发挥党组织成员对乡村地区资源的整合优势,有利于合理配置各项资源,更好地实现产业化发展与乡村经济的有机融合,进而盘活农村地区所拥有的各项资源,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以保证稳步提升农民的平均收入,更大程度提升农村群众生活水平上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三)基层党建为乡村振兴凝聚人心 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尤为重要,乡村精神文明传达出土著居民的精神面貌,是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重要彰显。农村基层的文化建设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引领者,通过发挥党组织的优势,建设好农村这一重要文化阵地。通过党员干部的组织职能来传承和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升农村群众的精神风貌,引导农村群众形成精神文明作风,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和文化保障。 二、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浙江“千万工程”实践 近年来,浙江省不断强化党建引领,通过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发展模式。以建设生态省、“八八战略”、绿色浙江等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引领,“千万工程”造就了浙江万千美丽乡村。随着“千万工程”持续推进,浙江不断打通拓宽“两山”理论转化通道,“绿水青山”在永续增值中充分释放乡村发展动能。同时,面临新经济增长方式所包含的生产力要素拓展的要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也衍生、迭代出“乡村运营”等不同模式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实践路径,合力续写美丽乡村后半篇文章。 (一)“千万工程”实施中的典型发展路径 1.“千万工程”理论溯源 2003年6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立足浙江省情农情和发展阶段特征,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必然趋势,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作出了实施“千万工程”的战略决策。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全面实施20年来深刻改变了浙江农村的面貌。 “千万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每年都出席全省“千万工程”工作现场会,明确要求凡是“千万工程”中的重大问题,地方党政“一把手”都要亲自过问,形成了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每年召开“千万工程”高规格现场会,省市县党政“一把手”参加。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纳入为群众办实事内容,纳入党政干部绩效考核,强化奖惩激励。党政主导、各方协同、分级负责,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促进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有机融合。 2.代表性发展模式 浙江历届省委、省政府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战略擘画和重要指示要求,顺应形势发展和实际需要,持续深化“千万工程”。“千万工程”造就万千“美丽乡村”,浙江涌现了一批有思路、带动效应强的案例经验,逐渐形成了乡村振兴的十种发展模式。各地充分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当地优势要素,精细谋划产业布局,形成了一套可复制、见成效的发展路径。 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到,每个区域的优势要素不同,比如桐庐是美丽环境,余村是生态资源,衢州是特色农产品,绍兴市闲置农房,而宁波葛家村是文化。乡村发展的资源要素主要有:生态资源、土地资源、特色产业、闲置农房、民俗文化、社会环境、交通要素、水资源等。各地强化思想引领,立足自身优势,充分转化提升特色资源要素的价值,实现绿色、特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3.发展成效与经验 20年来,整治范围不断延伸,从最初的1万个左右行政村,推广到全省所有行政村;内涵不断丰富,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引领起步,推动乡村更加整洁有序,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深化提升,推动乡村更加美丽宜居,再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迭代升级,强化数字赋能,逐步形成“千村向未来、万村奔共富、城乡促融合、全域创和美”的生动局面,绘就了一幅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有机融合的乡村新画卷。 一是农村人居环境深刻重塑。规划保留村生活污水治理覆盖率100%,农村生活垃圾基本实现“零增长”“零填埋”,农村卫生厕所全面覆盖,森林覆盖率超过61%。二是城乡融合发展深入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加快同规同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市域城乡同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全国领先,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03年的2.43缩小到2022年的1.90。三是乡村产业蓬勃发展。休闲农业、农村电商、文化创意等新业态不断涌现,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3年5431元提高到2022年37565元,村级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占比达51.2%。四是乡村治理效能有效提升。以农村基层党组织为核心、村民自治为基础、各类村级组织互动合作的乡村治理机制逐步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五是农民精神风貌持续改善。全域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农村文化礼堂三级阵地,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形成。 (二)“千万工程”推进中的“两山”转化试点 1.“两山”理念溯源 2005年8月15日,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的习近平同志到余村调研,在考察余村时赞赏余村村委关停矿山和污染企业的做法,针对村委和村民在发展前景方面的疑惑,提出生态资源本身有含金量,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把生态建设与“千万工程”更紧密结合起来,美丽乡村建设成为“千万工程”重要目标。 2.试点城市样板分析 “两山”理念为浙江的生态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近年来,浙江省启动了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试点工作。安吉、舟山、丽水作为试点城市,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方面的大胆创新与实践,最终形成了值得各地借鉴的经验。 安吉县:利用得天独厚自然生态环境资源进行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互联网+”“生态+”“金融+”等经济新业态,不仅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而且有效地提升了生态环境质量,经济与环境之间形成良性互动。17年来,安吉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7034元增加到39495元,逐步实现“城里乡下一样美,农民居民一起富”。 舟山市:一方面不断加大生态村的建设力度,充分体现自然、淳朴、时尚、舒适的生态特色。另一方面,将生态保护理论贯穿于城市设计全过程之中。截至2022年底,舟山近岸海域优良海水(一类、二类海水)占比51.7%,同比提升9.2%。普陀区诸湾作为全省仅有的两个“美丽海湾”优秀案例之一推选到生态环境部。 丽水市:积极做好乡村振兴中心工作,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以“生态+”为主导的绿色农特产品开发,另一方面,大力实施大搬快聚的富民安居工程,实现GDP和GEP规模总量协同较快增长、转化效率持续较快增长,以“绿起来”首先带动“富起来”进而加快实现“强起来”。 安吉、舟山、丽水三地均坚持以“两山”发展理论为引领,依托规范的价值引领、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有力推进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升级,形成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推进共同富裕。 3.“两山”转化发展成效 通过“两山”转化的体制机制创新,赋予沉睡的资源以经济价值,并发挥市场作用盘活资产,进一步畅通了我省的“两山”转化路径。让其成为致富的源泉。截至2022年底,全省累计创成42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12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数量居全国第一;各地共成立县级两山合作社36家,开发项目111个、累计带动村集体超1000个、村集体累计增收超5亿元。 “两山”理论不仅在国内产生影响,在国际上也产生深远影响。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2016年5月在第二届联合国环境大会期间发布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报告。这表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已经走向世界,而作为生态文明建设指导思想的“两山”理论,也为全球环境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了中国方案。 (三)“千万工程”迭代中的“乡村运营”模式 1.临安践行“千万工程”成效 20年来,杭州市临安区持之以恒深入实施“千万工程”,深刻改变了乡村面貌,促进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有机融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曾2次点赞临安“千万工程”实践做法。 2004年7月26日,在全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作现场会上指出,“如安吉高家堂村、临安白沙村、绍兴新未庄、永嘉岭上村、温岭流水坑村、遂昌长濂村等将环境整治、古村落保护复建与旅游业开发紧密结合起来,‘农家乐’、观光休闲农业等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取得了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共同提高的效果。” 2005年8月3日,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嘉兴现场会上指出,“因地制宜地把村庄整治建设与特色产业的开发结合起来,认真总结推广安吉、临安等地大力开展以优势产业为依托的特色村建设的经验。” 2.临安乡村运营模式 乡村经营是基于村庄资源资产的产权边界,在乡村建设的基础上,以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独资公司为主导,多元市场经营主体广泛参与,对村庄资源、资产进行市场化经营,实现集体经济发展和村民共同富裕的发展方式。 政府部门“跑龙套”,改变过去“大包大揽”的做法,行使承担引导和规范职能;乡村运营商做主角,承担参与村落景区发展规划、项目投资、招商投资、产品开发、旅游营销、日常运营、综合管理等职能,并扮演“第二村委会”角色,参与村庄发展议事会议;投资商做配角,按照村落景区主题和风格开展项目投资,只对自己投资的项目负责;村民是主人,作为农民可出售农产品获益,作为投资者可投身乡村民宿、伴手礼、采摘园等获益,作为劳动者可在家门口就业;专家做“师爷”,定期对运营商进行指导和交流,为运营商提出对策建议。 3.“乡村运营”实践成效 截至2022年12月,共有21个市场化运营团队进驻临安24个村落开展运营,旅游收入实现7.1亿元,村民收入增加2820万元,村集体收入增加9112万元。运营商“以商招商”项目102个,落地业态、产品193个,为村落打造各类景观小品64个,总投资达5.5亿元。为本地村民新增就业岗位1350余个,吸引948名青年返乡创业,其中参与业态经营的各类手工匠人238人,有效实现了“两进两回”。 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实践,以村落整体运营促进共同富裕为核心的“临安模式”正显示出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临安区5年多来的实践证明,村落经营能够有效激发乡村的内生发展能力,能够有效带动人才资金项目等外部资源注入乡村,能够有效地做大乡村共同富裕的“蛋糕”。乡村共同富裕是世界级难题,“临安模式”为破解难题提供了一把“金钥匙”。 三、新时代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经验启示 浙江“千万工程”取得突出成效,最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的战略擘画、关心厚爱和关怀指导,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乡村是新时代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承载着文明记忆、家国情怀、血脉传承的乡村,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必然经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变革,也必然基于国情呈现出不变的“中国特色”。新时代做好乡村振兴文章,必须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思路办法和具体成效。 (一)突出党建引领,夯实振兴发展根基 乡村要振兴,组织必振兴。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乡村治理的领导核心。在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挥的实际效果,直接影响着乡村有效治理体系的完善和乡村有效治理现代化的发展。只有坚持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善于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才能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不断转化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工作优势。新时代新征程上,要突出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建立权责明晰的工作推进机制,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推动各类治理资源向基层下沉,突出抓基层、强基础、固基本,深入推进农村党组织建设,不断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凝心聚力、团结奋斗的良好局面。 (二)坚持人民至上,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千万工程”是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自觉站稳人民立场的鲜活范例,实践充分证明,正是因为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坚持把人民群众满不满意作为评判成效的根本标准。基层党组织要切实把改善民生福祉作为根本出发点,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同时努力提升农民、发展农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就要求基层党组织站稳人民立场,强化宗旨意识,坚守初心使命,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让农民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红火,让农村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农民。新时代新征程上,要更加自觉站稳人民立场,强化宗旨意识,尊重人民意愿,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巩固拓展好脱贫攻坚成果,让农民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红火,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三)强化系统观念,因地制宜谋划发展 基层党组织要善于发现当地的特色优势,分析发现不同类型的乡村资源在发展要素的带动下产生的不同类型的发展模式,深入思考如何充分转化提升特色资源要素的价值,实现绿色、特色发展。要注重结合当地特色资源、群众意愿和政府相关政策等,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突破口,突出特色化、差异化,培育龙头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乡村全面振兴,产业兴旺是前提,生态宜居是关键;建设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必须走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同时,在乡村规划中要按照“示范引领、区域一体”的原则,突出跨村联合、连片提升,创新体制机制,开展平台共建、资源共享、产业共兴、品牌共塑,打造区域共赢的发展路径。变“单打独斗”为“集约共建”、变“各自为政”为“优势互补”,推动“一村富”走向“村村富”,“一处美”变成“一片美”。 (四)注重引才育才,汇聚振兴发展合力 乡村振兴,“用才”是根本。农村的广阔天地,人人皆能大有作为。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任人唯贤”“举贤不避亲”,充分发挥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发挥人才的作用。坚持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完善人才管理制度,完善人才评价体系,让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征程中“育得好、引得进、留得下、用得好”。全方位激活乡村振兴的发展动能乡村振兴要破解人才瓶颈,加强人才建设,培养造就和开发乡村土专家、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人、新型农民,发挥主体作用;鼓励和引导科技人才、技能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下乡投资、创业,激发创新活力;培育新乡贤和乡村领路人,建强基层组织。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乡村振兴要强化科技支撑,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统筹推进数字乡村建设。 (五)坚持久久为功,一张蓝图绘到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张好的蓝图,只要是科学的、切合实际的、符合人民愿望的,大家就要一茬一茬接着干”“当然,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认识和工作也要与时俱进,看准了的要及时调整和完善”。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是农民群众的深切期盼。浙江“千万工程”实施二十年来,始终围绕总体目标,保持战略定力,一任接着一任干,并根据形势发展不断延伸整治范围、丰富整治内涵,取得了显著成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要紧紧围绕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保持历史耐心,发扬钉钉子精神,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不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