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建研究

提升党员志愿服务精准化专业化水平研究
---
信息来源:市委直属机关工委2023-11-02
字号:[ ] [打印] [关闭]


市团校第二党支部 黄官飞

摘  要:党员志愿服务是新时代共产党员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践行初心使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多部党内规章要求党员要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带头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鼓励和引导党员参与志愿服务。广大党员身体力行,在各个领域积极广泛开展多种类型党的志愿服务活动,取得很好的成效,在社会上产生良好反响。与此同时,党员志愿服务过程中也暴露出存在行政化色彩较浓厚、形式主义、志愿服务专业性不强等一些问题,值得引起关注和研究。通过加强教育引导,发挥党员志愿服务自主性,调动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参与积极性;聚焦基层需求,增强志愿服务针对性,丰富志愿服务的项目多样性;完善工作机制,提升志愿服务工作规范性等举措,提升党员志愿服务精准化专业化水平,推动党员志愿服务长效发展。

关键词:党员;志愿服务;精准化;专业化;

中国共产党党员是指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的入党条件和程序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是我们党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的基础力量,是整个社会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特殊群体,在志愿服务事业中处处可见共产党员的身影。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和载体。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志愿服务事业蓬勃发展,社会各界积极投身志愿服务成为新风尚。2022年4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在全社会广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更好发挥志愿服务的积极作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精神高度契合。各级党组织也纷纷把开展志愿服务作为党员先进性教育,服务人民群众的重要渠道和实践载体。

党员志愿服务是新时代共产党员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践行初心使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是新时代共产党员履行党员义务、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提升党性修养、增强群众工作本领的重要实践平台,也是新时代共产党员从严治党的纪律要求。多部党内规章要求党员要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带头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鼓励和引导党员参与志愿服务。广大党员身体力行,在各个领域积极广泛开展多种类型党的志愿服务活动,取得很好的成效,在社会上产生良好反响。与此同时,党员志愿服务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不足,提升党员志愿服务精准化专业化水平,推动党员志愿服务长效发展,值得引起关注和研究。

一、党员志愿服务精准化专业化的意义

1.党员志愿服务精准化专业化能够有效发挥单位职能优势和党员专长、特长

党员志愿服务精准化专业化,即在党员志愿服务过程中更加突出党组织和单位的组织体系优势以及党员个人的特长优势,针对志愿服务项目和所需资源,把项目最需要的人力资源、物资资源和组织所能够统筹的资源和动员的相应专业特长的党员进行匹配,能够更加有效发挥单位职能优势和党员专长、特长。组织党员志愿服务项目活动,既要花费时间、精力去策划项目、对接基层单位,又要耗费一定资源和人力开展活动,活动的成效是检验党员志愿服务项目成功与否的标准。随着志愿服务事业不断发展,志愿服务活动内容越来越丰富,涵盖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志愿服务活动的形式越来越创新。党员志愿服务不仅仅是追求“锦上添花”,而是应围绕党政中心工作,以人民为中心“雪中送炭”,攻坚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积极发挥单位职能优势,充分利用党员的专业特长,通过党员志愿服务精准化专业化体现党员队伍的先进性,有针对性的助力基层共建共治,在服务社会中打造党员志愿服务品牌。

2.党员志愿服务精准化专业化是志愿服务的发展要求

党员志愿服务精准化专业化即在党员志愿服务过程中需要党员提供更加符合基层需求和更加专业性的志愿服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志愿服务事业也得到飞速发展。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和支持志愿服务事业,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健全志愿服务体系”作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的重要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先后出台《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意见》《志愿服务条例》等制度文件,为促进志愿服务事业规范化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广大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工作者等志愿服务的主要群体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立足新时代、展现新作为,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在基层社区农村、医院学校、道路广场等处处可见志愿者的阳光形象,大型赛会活动、抗震救灾、疫情防控等重要时刻随时能看到志愿者不辞辛苦的付出,广大志愿者以实际行动为群众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进入新时代,社会各领域的志愿服务活动广泛开展,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志愿服务领域及对象不断扩展,各类志愿服务组织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志愿服务组织机构日趋健全,志愿服务事业进入蓬勃发展状态。志愿服务事业不断发展的同时,志愿服务发展呈现社会化、多样化、法制化、创新化等特征,志愿服务工作的专业性越来越强。当前,党员志愿服务精准化专业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例如在服务国际大型赛会活动志愿服务要求志愿者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和国际交流能力;抗震救灾活动志愿服务要求志愿者具备户外应急救援技能;疫情防控志愿服务要求志愿者具备一定的基础医学卫生和消毒防疫知识;生态环境保护志愿服务要求志愿者具备一定的环境保护专业知识;助老助残志愿服务要求志愿者具备更多的护理知识和心理学知识等等。党员志愿服务精准化专业化是健全党员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发展趋势,也是促进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3.党员志愿服务精准化专业化是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要求

党员志愿服务精准化专业化即在党员志愿服务基础上持续提高服务的精准化、专业化水平:更加深入的扎根基层,更加广泛的渗入社会各个角落,更加灵活的服务不同社会群体,整合更多社会资源,满足差异化社会需求,化解基层社会纠纷与矛盾,助力基层社会治理,在解决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上发挥党员先锋引领作用。我们党不断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同时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等。志愿服务活动深入基层群众,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创新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中共中央组织部发布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9671.2万名,中国共产党现有基层组织493.6万个。党员志愿服务通过发挥基层党员分布广泛、涵盖面大的优势,传达党的政策方针,服务人民群众,积极倾听不同群体诉求,反馈基层声音。通过党员志愿服务精准化专业化助力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常态化疫情防控等领域更好发挥党员志愿服务的积极作用,促进党员志愿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

二、党员志愿服务存在问题及原因

当前,党员志愿服务蓬勃发展,党员参与率较高,而且党员志愿者纪律性强,闻令而动,迎难而上,取得较好的社会影响。如在2022年春节杭州市滨江区爆发奥密克戎新冠肺炎疫情中,杭州团市委机关党委迅速组织系统青年党员组建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突击队下沉一线,充实社区疫情防控力量,党员志愿者放弃春节休假,不顾个人安危,以冲锋者的姿态投身到基层一线,参与到全员核酸检测、卡点值守、宣传防疫、电话流调、物资配送等社区疫情防控工作中,展现出青年党员志愿者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用温暖的坚守,与社区工作人员一起为群众筑起疫情防控的铜墙铁壁,赢得社区和群众的一致好评。与此同时,党员志愿服务也存在行政化色彩较浓厚、形式主义、志愿服务专业性不强等一些问题。

(一)党员志愿服务存在问题

1.行政化色彩较浓厚,党员被动参与

但部分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开展以行政命令式、布置任务式的方式组织,看似效率很高,实则简单粗暴。党员志愿服务简单的“一刀切”,志愿服务项目和服务内容标准统一,忽略了党员作为志愿服务主体的自主性,不尊重党员的兴趣和爱好,不能够积极发挥党员的特长和优势,被动式的志愿“服务”过程中,敷衍应付者有,牢骚满腹者有。这种状况的出现非但不能实现党员志愿服务的初衷,反而会导致党员志愿服务变成党员疲于应付的“负担”,导致党员形象受损和群众对志愿服务的误解,在服务对象中产生不良的影响,甚至可能产生负面的社会舆情。部分党员志愿服务活动不考虑党员的实际情况,部分党员明明很繁重的主责主业已经是“5+2”“白加黑”,工作压得透不过气来,再搞简单的“一刀切”“全员参与”志愿服务,不是合情合理的引导,党员“志愿”的积极性自然不高。

2.志愿服务活动名大于实,过于形式主义

党员志愿服务实质上是做群众工作,通过志愿服务的形式引导广大党员直接联系群众,深入群众,走进群众,服务群众,群众工作是党的各项工作的基础。部分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流于形式,尤其是部分机关干部党员下基层开展活动,搭建大舞台、大背景、大横幅、大阵仗等等,氛围的营造轰轰烈烈,启动仪式、领导讲话、授旗授牌仪式、志愿者表态、大合照等等,仪式活动组织的热热闹闹,结果志愿服务的活动内容非常简单,真正活动持续时间很短暂,志愿者马甲穿穿,服务照片拍拍,甚至志愿服务内容“摆拍”几个动作完事,活动开展“雷声大雨点小”,除了新闻媒体报道热闹,实际活动成效非常有限,基层单位和普通群众对“形式主义”志愿服务、“作秀式”“快闪式”志愿服务普遍非常反感。专业志愿者公益组织批评和质疑形式主义的志愿服务,抵制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志愿服务,这种行为玷污了志愿服务。形式主义的志愿服务不但不利于党员志愿服务的发展,还会影响党员志愿服务的公信力和党员志愿者的活动积极性,认为志愿服务就是来走走过场,导致真正热心的党员志愿者的流失。

3.党员志愿服务专业性不强

部分党员志愿服务专业性不强,在志愿服务工作开展中面临尴尬。对接基层公益组织、社区或农村开展志愿服务项目有时会发现,想开展的志愿服务项目基层不需要,基层需求强烈的一些服务内容提供不了,与基层群众实际需求存在偏差。基层群众需求旺盛的医疗卫生、应急救灾、教育科技、食品药品安全、法律援助、农业技术、乡村振兴等专业技术党员志愿服务力量不足,党员志愿服务项目与基层群众需求不匹配。部分党员志愿服务开展存在“蜻蜓点水”现象,参与志愿服务浅尝辄止,服务满足上级单位考核基本要求即可,很难形成体系化、专业性较强、可持续性的志愿服务项目。部分党员志愿服务存在很强的“阶段性”特征,每年“3·5”学雷锋日、七一、国庆节等重要时间节点,各类党员志愿服务“蜂拥而至”,热热闹闹,其他时间段党员志愿服务冷冷清清。这种临时性、突击性的党员志愿服务注定只能开展走马观花式的志愿服务,专业性可想而知。有些党员志愿者对“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理解不深不透彻,特别是有些机关党员志愿者,在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时候还存在官僚主义作风,“打官腔”,高高在上,对群众指手画脚,专横跋扈,不但抹黑了党员形象还损害了志愿者友善亲切的形象,传递不了社会正能量,还产生负面社会影响。此外,党员志愿者服务能力不足,在于志愿者素质参差不齐,缺乏专业服务技能,有没有系统的志愿者培训作为提升手段。

(二)党员志愿服务问题产生的原因

1.党员志愿服务理念有待深入人心

部分党员对党员志愿服务不积极,甚至有抵触心理,从根本上说是不认同党员志愿服务理念。志愿服务是党员遵守党章和履行党员义务的重要体现。《中国共产党章程》对党员必须履行的义务做了明确要求。党章是党的根本大法,是全党意志的集中反映,具有根本性的规范和指导作用,也是每名党员要遵守的行为准则。1945年4月到6月,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刘少奇做了《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这部党章首次以条文形式明确规定了党员的权利和义务,其中党员义务的第三条即为:为人民群众服务,巩固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了解并及时反映人民群众的需要,向人民群众解释党的政策。2017年10月2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根据新时代新要求,党章修正案对党员义务进行了完善,增写了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带头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等内容。

2.党员志愿服务组织水平有待提升

党员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通常由企事业单位、机关的党组织或党支部发起或组织,志愿服务人员主要是所辖或所在支部党员,党员志愿服务活动组织的骨干力量一般是党务工作者。部分党员志愿服务组织者的志愿服务工作经验较少,党员志愿服务组织水平有待提升,存在一定的工作惯性,活动组织目的在完成应付上级考核任务。而党员志愿服务组织水平会直接影响党员志愿服务活动成效、党员参与积极性和志愿服务对象的获得感。志愿服务工作的全闭环流程包含需求调研、项目策划、志愿者招募选拔、培训演练、岗位服务、文化宣传、保障激励、项目评价等。党员志愿服务活动组织的骨干应对志愿服务有更清晰的认识,在党员志愿服务中能更加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更好凝聚党员力量、凝聚志愿力量,聚焦基层实际需求,加强党员志愿者的系统培训,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从而积累实践经验,提升志愿服务活动组织水平。同时,也要在党员志愿服务活动组织中注重人文关怀,关心、关爱党员志愿者,保护他们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他们才能在党员志愿服务中充满干劲。例如,在2022年夏季团市委机关党委组织系统党员开展主要交通路口文明劝导志愿服务活动,遇到杭州持续高温天气,团市委机关党委及时与相关单位协商,暂停高峰时段的交通路口文明劝导志愿服务活动。党员志愿服务组织工作不盲目蛮干,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动态调整,既是保护党员志愿者,又降低志愿服务的风险。

3.党员志愿服务专业性有待加强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社会分工不断细化,社会需求也随之不断变化,要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对党员志愿服务也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目前来看,部分党员志愿服务停留在政策宣讲、文明劝导、卫生清洁、扶贫助困等内容相对简单的志愿服务,专业性相对较弱,人员便于安排,活动组织比较简单。随着志愿服务事业的不断发展,志愿服务工作的领域越来越细分,志愿服务的专业性也越来越强。2021年5月21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实施的国家标准《志愿服务组织基本规范》(GB/T 40143-2021)中将志愿服务类别范围表述为:志愿服务组织可提供包括但不限于公共服务、生活帮扶、支教助学、卫生保健、法律服务、环境保护、科技推广、治安防控、文明引导、群众文化、大型活动、应急救援等方面的志愿服务。以杭州市大型赛会活动志愿服务为例,大型赛会活动对志愿者的要求越来越高,专业性要求越来越强,第19届亚运会、第4届亚残运会要求所有赛会志愿者“不培训不上岗、培训不到位不上岗”,志愿者培训内容涵盖通识培训、场馆培训、岗位培训等三大培训类别的数十门课程,着力提升志愿者的针对性和专业性。加强党员志愿服务的专业性,引导党员常态化参与志愿服务,提升党员志愿服务的业务能力和水平。

三、提升党员志愿服务精准化专业化水平的对策思考

如何提升党员志愿服务精准化专业化水平,充分利用好志愿服务平台,引导党员争当新时代社会文明践行者和引领者,依托党员自身专业技能和特长,激发党员投身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以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积极探索和实践。

1.加强教育引导,发挥党员志愿服务自主性,调动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参与积极性

党员教育事关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有利于不断增强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先后在全党开展集中性学习教育,组织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把党员教育管理作为党的建设一项基础性经常性工作来部署推进,从严从实教育管理党员,引导广大党员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增强党性、提高素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2019年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提出鼓励和引导党员参与志愿服务,明确要求党员应当积极参加党组织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也可以自行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加强党员的教育引导,让广大党员强化党员意识和责任担当,践行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认识志愿服务事业的崇高意义,认同志愿精神。加强教育引导的同时,充分发挥党员志愿服务自主性,结合党员兴趣爱好开展服务,调动党员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在志愿服务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在行动中获得共产党员责任担当的成就感,为文明城市创建提供更多新生力量。

2.聚焦基层需求,增强志愿服务针对性,丰富志愿服务的项目多样性

提升党员志愿服务精准化专业化水平要坚持供给侧改革,增强需求导向。毛泽东主席曾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提升党员志愿服务精准化专业化水平的重要前提是做好调查工作。通过多种渠道开展调查,积极对接基层单位和社会公益组织,了解基层最盼望解决的问题、最需要的服务,尤其是基层农村社区匮乏的资源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有针对性的统筹资源、整合信息,结合党员同志的优势和特长,创新志愿服务模式,开展针对性强、项目内容丰富的志愿服务,探索建立菜单式的党员志愿服务项目,满足基层现实需求的同时让党员在志愿服务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服务角色。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优化党员志愿服务项目供给侧改革,增强党员志愿持续性和专业性,不断提升党员志愿服务精准化专业化水平。

3.完善工作机制,提升志愿服务工作规范性,确保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性

提升党员志愿服务精准化专业化水平还应从工作机制入手。党员志愿服务是无偿的,但开展党员志愿服务活动需要成本,需要相关的经费和物质保障党员志愿服务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党员志愿服务应因地制宜,为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提供相应的物资和经费等保障,保障志愿服务工作顺利开展,使参与党员无后顾之忧。党员志愿服务还应根据参与党员实际表现及时开展优秀志愿者的激励表彰,选树优秀典型,能够对参与的党员志愿者起到鼓舞士气、激励斗志、凝聚力量的作用,引领更多党员积极投身志愿服务。结合党员志愿服务开展情况,出台党员志愿服务规范性规章制度,通过规章制度来保障和规范党员志愿服务工作开展。不断完善党员志愿服务的前期调研、资源协调、活动开展、项目评估、问题反馈等环节,建立健全党员志愿服务工作机制,实现党员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谭建光.党员志愿服务及其创新机制分析[J].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14, (3):5-9.

[2]王文婷,乐燕娜,黄进宇等.以伙伴式党员志愿服务推进医患友好度建设实践探索[J].中国医院, 2021,第25卷(10):91-93.

[3]宁瑜,邓灿.探索“彩虹”模式 助力党员志愿服务“精准化”——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创新案例[J].办公室业务, 2021, (3):53-54.

[4]黄美.党员志愿服务:意义、问题与对策[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20, (1):19-22.

[5]陈旭.浅谈党员志愿服务的创新与实践[J].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 2021, (4):222.

[6]刘艳,李洁.高校学生党员志愿服务塔式模型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 2021, (27):105-108.

[7]李严昌.基层治理中的党员志愿服务制度化:意义、困境与路径[J].理论导刊, 2019, (3):89-93.

[8]高凤林,李梅.疫情防控常态化视阈下青年党员志愿服务的价值意蕴研究[J].中国军转民, 2022, (10)

[9]郭建.党员志愿服务与基层社会治理[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9, (1):8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