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区县党建 >> 高新区(滨江)直机关工委

“四联”活动把服务送到社会每一个细胞
---
2014-01-08
字号:[ ] [打印] [关闭]


  如何让机关在服务型党组织的创建中走在前列,一直是高新区(滨江)积极探索和努力实践的。今年以来,通过在区机关和街道分别开展以“十个一”为主要内容的联户联村联社联企活动,细化二十项具体工作,高新区(滨江)顺利实现了让机关和街道党员将送服务到千家万户,社会每一个细胞。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符合高新区(滨江)实际的创建服务型机关党组织和服务型街道的新路子。
 
  一、“联网”让每一个细胞都参与
 
  如何让区、街两级党组织和党员的服务愿望与群众的服务需求连接在一起,滨江区在活动中首先抓好“联网”这篇文章。一是织好一张网络。街道不断深化“网组片”建设,以基层党建网、民情联系网、综治信访网“三网合一”为载体,有效整合资源,完善服务管理格局,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专业队伍的主力军作用和社会力量的积极作用,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基层社会服务管理网络体系。二是联系一批群众。完善街道干部包村(社)联企入户制度,街道领导班子每名成员至少直接联系1个村或社区、1家企业、5户群众家庭;坚持每月一次民情沟通日,分析社情民意,全面深入了解基层群众生产生活情况、企业发展情况和各种利益诉求,及时掌握倾向性、苗头性问题,有效化解矛盾。三是深入一个联系村(社)。区级机关党组织根据联系村(社)实际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片组户联系”要求,将所属党员划分成若干个民情联系服务小组,每个小组在村(社)党支部、村(居)民小组或楼道建立民情联系点和民情联络员,活动开展以来,区级机关党组织共建立联系点175个,广大党员干部通过到民情联系点进行经常性走访和与民情联络员的常态化联系,了解社情民意,破解热点难题,推动重点工作。四是联系一批高新企业。对区直属高新企业实施“部门联系、专人结对”的党建网格化管理服务机制,选派34名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党建业务熟的党员干部担任企业党建指导员,分别联系366个企业党组织,履行宣传、调研、指导、服务职责,与建立“条块结合、分片管理”的企业管理服务制度形成有机衔接,不断推动企业“发展强、党建强”。
 
  二、“立规”让每一次服务都真诚
 
  服务真诚不真诚,用心不用心,是“四联”活动制度设将计的又一个关健,为了让机关和街道党员干部主动作为,通过建章立制,立下“规矩”,让党员干部主动形成向下的力量,让每一次服务都充满真诚。一是落实一个要求。按照“组织放心、群众认可、执行有力、自身过硬”要求,街道党工委每季组织开展群众评议干部活动,评议结果作为干部考核、评优、晋升的重要依据,通过评议使干部在服务中成长,也让组织在干部服务基层、做群众工作的态度和成效中考察识别干部,培养干部作风和习惯养成。二是落实一项问效制度。各机关党组织完善解决问题“挂号销号”制度,对在活动中了解、发现的基层干部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挂号”登记,做到挂号一条、解决一条,解决一条、销号一条,确保各项举措真正落到实处。三是健全一套激励机制。在区政务平台本单位子网中开设“十个一”活动专栏,加强对机关党员参与情况和工作成果的交流展示,促进党员干部比学赶帮超。各单位领导班子针对党员干部走访过程中存在问题,进行每月一评,不断增强机关党员干部联系基层、服务群众的内在动力。四是引领一种节俭风尚。区级机关和街道把勤俭节约当作行为规范来遵守,认真执行有关财务规定,强化预算管理,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在深入一线时,精简会议活动,提高会议效率。党员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带头改进工作作风,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从而节俭的风尚在全区盛行。
 
  三、“走亲”让每一名党员都融入
 
  让每一名党员都机会投身到广阔基层去,切切实实地融入百姓,“四联”活动中通过明确党员责职,明确服务时间,让党员干部在服务中不断增进与基层的感情。一是发送一张卡片。细化街道干部联系群众工作职责,制作并发放《街道干部联系服务卡》,公布街道相关干部的日常联系方式和服务承诺,使政务公开透明,请百姓监督把关。建立“是否进过百姓家、群众是否熟悉你、是否办过惠民事、群众评价是否满意”为主的“四个是否”考评制度,组织所联系的群众直接评价街道干部,激励并督促其沉下身子、勇挑担子。二是值守一个晚上。完善街道干部住夜值班制度,街道干部每周轮值不少于1次,每个值班班次街道领导班子成员担任值班长,组织值班人员夜访、夜巡、夜学,消除了干部下基层存在的“时间错位”问题,在值夜中提升了干部素质,转变干部作风,增进干群感情。三是确定一天无会。每个街道每周都明确一个固定的工作日不安排会议,保证街道干部有时间下基层。“无会日”当天,机关干部在结对联系的基层单位按时蹲点,通过约访接访、民情恳谈、受(办)事项、帮困解难等方式,切实增强做好群众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有效性,解决基层和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四是记好一本日记。全面推行民情日记,建立“一户一本一档”制度,探索建设干部联系群众电子档案信息库,详细记录联系户基本情况、日常走访情况、群众反映情况、问题解决情况等信息。街道通过审阅、交流、督查等制度,通过交流会等形式,交流经验、总结心得、推广典型,切实做到对问题不回避、不推诿。
 
  四、“搭台”让每一次活动都精彩
 
  通过搭建有效载体让党员干部拥有干事创业的舞台,不断激活内在动力。一是强化一个平台。加强街、村两级便民服务中心建设,进一步整合工作资源、丰富服务项目、提升服务质量、健全服务体系、规范服务制度、加强服务保障。积极推行“56569”为民服务模式,把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重点内容纳入服务范围,建立全程代办、首问责任、服务承诺等制度,提高便民服务中心规范化运作水平,为群众提供“一站式、全方位”服务。二是解决一批问题。各单位班子成员带头参加走访活动,督促分管科室开展好活动。通过走访,掌握第一手情况,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梳理一批问题,及时协调解决,真正做到“情况在一线了解、问题在一线解决、决策在一线落实、形象在一线树立”。三是领办一批项目。街道领导班子成员带队,每人到村(社区)和重点工程领办包干一批重点项目,上墙公布,挂出“作战图”、列出“时间表”、立下“军令状”,党工委严格督查考核,采取每周一督查、每月一通报、每季一点评、年终一考核,促进项目推进的瓶颈问题和现实难题,谋求破解之法、攻坚之策。四是认领一批服务清单。组织全区1385名在职机关党员到社区报到,联系服务群众活动,统一发放“一书一证三表格”,所在党组织建册建档,鼓励引导从“八小时内岗位履职”延伸到“八小时外社会服务”,各级党委把推进在职党员到社区工作纳入党建考核内容,实现了在职党员双重管理,丰富了党员管理的模式。
 
  五、“尽职”让每一回收获成历练
 
  “四联”活动开展以来,广大机关党员干部尽职尽责,在走访中通过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展示形象、锤炼了作风,历练了服务基层的本领。一是帮扶一批困难家庭。坚持机关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结对困难群众制度,区级机关各单位领导与全区249户困难户结对,帮助解决就业、就学、就医等方面的遇到的实际问题,做到夏送清凉、冬送温暖,让困难群众家庭感受党和政府的关怀。二是推进一批征迁任务。深化完善“联系领导检查督促、联系单位具体负责、有关单位合力推进”的重点项目推进机制,坚持落实区级机关部门挂钩征迁工作制度,凡所联系村(社区)涉及征迁的,积极参与、主动配合,其他党员干部主动做好涉及征迁亲友的宣传思想工作,自觉强化有利于征迁的声势、合力和氛围,有力推动了征迁任务。三是开展一轮调查研究。各机关党组织结合本单位工作职能,围绕热点难点问题和阶段性重点工作,确定若干个调研课题,集中时间和人员到基层开展调研活动,每年上交1篇以上高质量的调研文章,使机关干部思维有灵气、决策有底气、工作有生气。四是提出一批建议意见。为充分发动机关党员干部积极探索推动科学发展的积极性,区直机关工委在机关党员干部中开展“我为发展献一策”金点子征集活动,各条线、各单位、各岗位实际,针对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深入调查研究,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了新途径,新思路、新方法。
 
(滨江区直机关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