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拿到《她们》一书,觉得陌生,因为已经多年没有翻看过小说,随着书中故事的展开,一个个鲜明个性的人物跃然眼前,一种似曾相识的熟悉的感觉在脑海荡漾开来。
记得多年前,我们大多数人都生活在许多住家杂居的大院子里,每天都会发生孩子被父母训斥,夫妻吵架,邻居不合,为经济拮据叹息,因为生活不如意而消极,嬉笑怒骂时时在身边耳边,这是儿时生活中一幕幕的场景。我在杂乱的环境中都过一天又一天,憧憬未来会美好。果然,社会和生活发生了变化,我考入大学,我参加工作,我调入机关单位工作,我远离了七十二家房客般混乱的环境,住进了环境良好的住区,身边再也没有这种嘈杂。我也在心底以为人们都和我自己一般稳定和安逸。
然而,小说描述的是完全不同于现时的我的世界,《她们》描述了生活在阳光外阴影间的一些女性。乐慧——得不到生活真正温暖,在从女孩蜕变到女人的过程中付出一只眼睛的代价;钱爱娣――吃苦耐劳的老知青,最终因无知断送生活和性命;张秀红――受过高等教育,却为生活所迫,改变生活轨迹;张美凤――慵懒恶劳,外表漂亮心里阴暗;小苹果――没有理想,小小年纪沦落风尘;钱一男――拥有高学历,确生性冷漠;董小洁――天真女孩,刚踏入人生……一串串细腻的描写把这些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在我读完书的时候,我感叹,其实这些人都还在社会的某些角落存在着,生活着,挣扎着,痛苦着,可能只是我没有近距离的见到罢。
看完书,我觉得自己作为和书中生存与同一时代的女性,有特别强烈的感受和感悟在脑海中汇集:
心存感恩。我感觉自己很幸运,经历了一个从贫困到到实现小康的时代。我们都有将一个苹果分成几份吃,一件衣服穿到破。一间住房住着几代人的经历。尽管这些记忆还是那么深刻,但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三十年的发展,今天的我们丰衣足食,不再为吃和住而烦恼了。在社会蜕变的过程,我们是一个个活生生的鉴证人,是社会改变的参与者,也是生活品质变化的享受者。生活在杭州,我们尤其感到幸运和快乐。杭州在几代建设者手中美丽着,身处在这样祥和美好的城市环境里,从事着改变杭州城市面貌的建设工作,让作为城市建设工作者的自己强烈地感受到自豪。而城市的发展和变化也让自己享受到了生活美妙和满足。这是人生的富足,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改善,更多的是精神的愉悦。我为得到这样充实的快乐而深深地感激。
对比自己。书中一个个女性小人物其实都是社会林林总总人群的缩影,她们生活在我们身边。其中也有我自己的影子。我和她们一样也有悲到颓废,累到放弃的时候,但我觉得总有一种正能量在提振着我,让自己远离黑暗,朝向光明。这种正能量来自社会的正面影响,来自朋友的帮助鼓励,来自自己不间断的学习,也来自自己内心的调整。自尊自信、积极进取不放弃,追求精神高于追求物质、心存善良。于是一次次的振作,我发现困境原来并不是那么难以克服。生活原来仍是如此精彩,工作原来仍是如此美丽。那些书中的“她们”有的可能就放弃自己了,她们的精神垮了,心理扭曲了,生活也就变得阴暗了。
看罢《她们》,有一个问题在我脑海中徘徊:除了感恩和满足之外,我还能做什么呢?我还应该做什么呢?我想我追求的方向还应该有:
努力工作和生活。工作是生活的保障,也是生活的乐趣。生活在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当中,我们不应仅仅停留在生活稳定祥和的安逸中,我们的父母辈就是用他们的汗水铸造了美好的今天,我们是他们的传承,更应该不断的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建设我们的城市,或更大的目标是建设我们的国家,让中国更加强大,让杭州的城市的品质不断提升,让生活更加清新和健康。
努力去帮助他人。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很多我们以为没有了的女人们,就像书中描写的“她们”,“她们”中有一些生病需要社会帮助的女人们,有一些碰到生活困难和挫折没有生活信心的女人们,有一些刚入社会无所适从的女人们,也会有一些在心里需要社会正面影响的女人们。她们真真实实地生活在这个社会和城市的角落里,有的时候是在阴暗的角落,或许用我们的心与她们的心交流沟通,去拉她们一把,就可以把她们拉进阳光里,就可以改变她们命运,成为社会中阳光健康的一份子。为什么不呢?我愿意去帮助她们。
(市城乡建委 徐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