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在阅读齐邦媛的长篇作品《巨流河》时,这段《孟子》中的句子闪现到我的脑海中,在逆境中要永不言弃。
很久以来,大部分人的心灵都被世俗的尘埃所蒙蔽,已经趋于麻痹甚至麻木。在这个被快餐文化充斥的年代,人们忙忙碌碌却心空如野。感动,是一种来自于心灵深处的共鸣,没有任何的功利和目的。《巨流河》让人感动之处是一位女性,一位中国近代历史的亲历着,以她平实的叙事风格,从另一个角度将我们按固定思维所接受的历史全新展现,没有说教,没有偏激,没有抱怨;始终以平和的口吻,将故事娓娓道来,仿佛让人又回到那些荡气回肠的年代。在该作品里,一个个真实的历史人物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被表叙出来;其中不乏有中国当代政坛军界的风云人物:毛泽东,蒋介石,张作霖,张学良,周恩来,郭松龄,白崇喜,傅作仪,李弥,孙立人等;也有当代文儒大家如吴宓,朱光潜,闻一多,张伯苓,胡适等。一个个人物鲜活而真实。对历史事件的记叙客观平实,让我这个从小接受正统教育,又是文史专业的读者从另一个角度重新思考我们的历史,我们的社会和我们的文化遗存。谎言与欺骗:血性与执着:智慧与学识,友情与爱情,道德与人格都充斥在整篇回忆录中,唏嘘不已,难以平复!此外,书中还展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我的故乡——重庆,特别是对沙坪坝的描写,一切又显得那么温馨和温情。书中从二十世纪20年代一直描写到二十一世纪,穷尽一个人的成长历程,恰好同步成长于黎明前的中国。
从长城外波涛汹涌的巨流河,到台湾南端平静无澜的哑口海,那个曾经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经历过十几年颠沛流离生活的年轻女孩,成长为了一名将台湾文学引介至西方的重要推手。生活在和平盛世的我们,很难想象当年还是个小孩的齐邦媛是怎么抱着“不到最后一日,弦歌不辍”的心态,在敌机的轰鸣声下朗读着诗歌;我们亦很难想象20岁刚过的齐邦媛是抱着怎样的一种心态来到没有亲人的台湾岛生活的。但是,纵使过着苦难的生活,却从未放弃对文学的追求,陶醉在雪莱、济慈的诗歌世界中,每日诵读不止。后来,她成为了台湾大学的外文系教授,访问了多个国家,还操刀改编过台湾的中学教科书。
真实,是传记文学的基础;情感,是滋润文学的源泉。这本壮阔的回忆录,用齐邦媛自己的话来概括,便是“如此悲伤,如此愉悦,如此独特”独特到深入肺腑,感人至深。《巨流河》让我体会到一种逆境中不放弃求索人生的精神,让我获得对人生更深刻的感悟,永不言弃!
(市审计局 张淳淳) |